上月教了孩子一首來自非洲津巴布韋的童謠。我對這國家認識不深,卻記得一則轟動一時的新聞,於是跟孩子分享。
2015年夏天,一名來自美國的牙醫前往津巴布韋打獵。他給了當地導遊五萬美元,指名要獵殺獅子。
「Ms Yu,甚麼是打獵?」
「啊,打獵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運動,獵人仿效古時的狩獵者走進森林,用弓箭或槍射擊動物,他們會因為能夠擊倒移動中的鳥獸而找到成功感。」
孩子皺一皺眉,不明白為何傷害動物會是一種運動。於是我補充:「生在城市,打獵並不是一項普及的活動。但這的確是世界上某些人的興趣。」
牙醫最後得償所願,在一個國家公園內,用弓箭將一頭雄獅射殺。誰知被殺的並不是一般的獅子,而是津巴布韋境內一隻深受愛戴的明星獅子王,牠的名字叫 Cecil。對於 Cecil 被殺,津國人民感到十分憤怒,事件更引來國際媒體廣泛報導,大家都希望為 Cecil 取回公道。最後,牙醫因為有狩獵許可證,所以不用負上刑責,但被勒令以後不准在以獵人身份踏足津巴布韋。
做錯事便要承受後果,是六歲孩子早就明白的道理。因為還未明白刑罰有輕重之分,所以大致上對事件的結局感到滿意。話雖如此,班房仍然瀰漫著一股沉重的氣氛。
「我很憎那個牙醫。」有孩子說。
「我也是,他射殺獅子是不對的。」有坐在鄰桌的同學附和。
「啊。原來如此。事實上,有很多人得悉這件事之後,都有同樣的感受呢!」我說。
「Ms Yu,你也很憎那位牙醫嗎?」
「嗯……我沒有憎恨他。只覺得他做的事情不對,所以覺得很生氣。但既然他最後受到制裁,我便不再生氣了。憎恨一個人其實不是一件很聰明的事,因為仇恨會返過來刺痛自己的心。憤怒是可以的,但我希望你們提醒自己,不要常說憎這樣憎那樣,因為到頭來,難受的會是自己。」
聽我這麼一說,剛才那位首先發言的孩子改口說:「噢,我的意思是那位牙醫令我很生氣。」
神奇地,剛才瀰漫在班房的那股悶氣瞬間消失了,大家又繼續笑眯眯。
文:Ms Yu,八十後教師,相信一切源自教育。原文刊於作者博客及立場新聞。
分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