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網上讀到一篇故事。故事提到哲學家蘇格拉底以「誰該先洗澡」為例,教學生什麼是詭辯。這個故事似乎很受歡迎,我在Facebook見到很多人都在share這個網址。
然而,蘇格拉底並無講過這番話。讀過《對話錄》的人都知道他說話的方式不是這樣。
第二,我上網查過,記載這故事的有王秀芝 《小故事大道理》(2013)這本書。另外,楊衛芹《小故事大道理》(2011)一書也記載這故事,但老師這角色由蘇格拉底變成愛因斯坦。
據我估計這兩本書應該是參考(或抄襲)早期的網絡小品。我暫時找到故事的最早出處是2002年的文摘報,當時故事並沒有用蘇格拉底或愛因斯坦充當老師的角色,只是用「老師」稱呼他。
第三,那篇文章末段,提到「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結論,這就是詭辯!常見的詭辯手法有偷換論題、捏造論據、循環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等等。」
1、如果違反邏輯規律是指推論錯誤,捏造論據、循環論證、 強詞奪理、斷章取義都不是違反邏輯規律。
2、我第一次聽「機械類比」這名項,不知道它意指什麼。上網查過後,原來它就是「不當類比」的意思。然而,學界一般不會使用這名稱。
3、文中的所謂詭辯,其問題來自於「誰該先洗澡」的準則一直滑轉,一時用「有洗澡的習慣」決定誰該先洗澡,一時用「需要洗」決定誰該先洗澡,然而學生卻沒注意到這件事。這種詭辯勉強可稱作「偷換論題」(要看「偷換論題」的定義),但若然要細分謬誤,它該屬於「概念滑轉」或「偷換概念」。
第四,詭辯都有個特色,就是論點聽起來違反直覺與常識,但(假如它真的錯謬)錯在哪,卻不容易弄清楚 。這故事中的詭辯很低級,其謬處很容易拆穿,不算是有意思的詭辯。如果諸君要看真有深度又有意思的詭辯,可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提到的各種詭論與悖論。有些經過幾千年仍然爭論不休,譬如本博客的《突擊測驗悖論》。
別再輕信網絡流傳的名言與故事
我們可憐的蘇格拉底,明明沒說過很多話;但愛創作人生勵志小品的作者卻喜歡用他作為故事的人物。值得注意,這種用哲學家擔任故事主角的創作方式,只屬華人獨有現象。我未曾見過外國的故事小品會那麼愛用哲學家為主角。
按道理,大家應該知道,一篇故事不是加上哲學家的名號,就代表故事內容有深度、合理。但這類故事偏偏深受歡迎,這說明了用哲學家的名義作招徠,的確有市場,騙過了不少人。
稍微想一想,這個現象還頗有趣。若然我們真的追求智慧,不應該盲從權威才對;但另一方面,有些人見到故事有哲學家出場,或是文章引用哲學家的名言,就把內容照單全收;這豈不弔詭?
如果大家真的想變得有智慧、慎思明辨;下次見到這類引用哲學家或名人的文章,不妨先思考與考證兩件事:
一. 這些名人、哲學家真的有說過這番話嗎?
二. 即使這些名人、哲學家真的有說過這番話,這些說法合理嗎?
其實,懂得思考與考證這兩件事,就比很多人有智慧了。最後,附上兩張網友創作的有趣圖片:
原刊於博客《正心誠意》
延伸閱讀
Wenson的隨筆網站《蘇格拉底比你想的更厲害! ─ 從哲學故事學「智慧」》
分類:其它(請作者分類)
最現兜兜既例子就係尋日. 將個DRESS CODE放上高登???? 邊個白痴仔諗出黎架? 咪睇見果班友仔平日講野如何如何大樹菠蘿, 邊有人會豬到咁? 定係伏, 一鑊過送你班人去死? 邊個邊個個網名講野, 就等於邊個講野?上高登睇你邊個邊個講野亦唔駛先同你斬雞頭燒黃紙架喎? 最驚人既就係真係又有唔少白痴仔跟足, 果吓先至無語.
做呢啲事唔係一對一口耳親傳, 靠放上高登招人? 我屌你老母呢啲叫做PLANNING? 唔好講正常做野度好個歩驟之後一定要經過踼橋, 補飛, 擺門. 好普通既程序黎咋, 小學生搞旅行都要做既歩驟. 你地就係冇呢個常識. 唔撚識點搞曉唔曉問吓人吖? 你班白痴仔累撚死跟你行出街既人. 家陣行出街既通通俾人抄晒老身, 有晒姓名地址做乜野工, 玩到你跳樓都仲得吖, 反省都已經遲嘞.
唔拉你拉邊個?
九月你班白痴仔等住仆街都得嘞. 淨係尋日俾人塔咗返差館果班都足夠屌撚死你地啦.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