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香港人,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也許是我們的責任,而了解我們居住的地方之歷史,可以說是重要一環,原因很簡單,作為本土香港人,必須作出自身準備,去抵抗他日有機會出現的“中共是香港開埠以來發展香港的中流砥柱”之類聽到也令人毛骨聳然的屁言。
作為一個行山領隊,除了對香港自然生態環境外,筆者閒時也有留意香港的本土歷史發展,以及閱讀一些香港本土民俗文化的書籍,藉以加強個人知識修為。
在剛過去的重光紀念日70週年前夕 (2015年8月29日),筆者與山野間班長進行了一次香港島尋根之旅 – 尋找維多利亞城界石行。在網上流傳有個別界石受到威脅,所以筆者特意安排行程去看一下。
早在香港開埠的1841年,英國人打算在赤柱一帶建立地方政府總部以及開發為城市中心,後因衛生及物流支援欠理想,於是把開發城市的計劃轉到香港島北岸。19世紀中頁至末的香港,市民集中聚居在港島北岸的西端;即西環至灣仔一帶,同時也是政府行政、軍政的中心。直到1903年,港英政府刊憲把堅尼地城至銅鑼灣的城市區域劃作“維多利亞城”,以便管理。而華人的叫法就是“四環九約”;即由西環起,經上環、中環至下環 (即灣仔舊稱),九約就是由西環起至銅鑼灣的九個街區。因那時華洋印度藉警察不足,當時警政部門容許“更練”(即居民糾察巡邏),由警隊監督執行基本治安巡邏,後來被足夠的正規警察所取代。筆者年幼時的八十年代,翻閱一些外國英文旅遊書,描述香港的首都為“維多利亞 (Victoria)”正是這一段歷史。而其後於1904年通車的電車系統,正是百多年前的高效能“集體運輸系統”。而香港的電車系統,是整個亞洲的第一條,可謂相當前衛。
維多利亞城1903年成立時共有6支界石,由西到東分別座落於:
1) 堅尼地城
2) 薄扶林道近士美菲路交界
3) 克頓道龍虎山郊野公園內
4) 舊山頂道近地利根德里
5) 寶雲道近司徒拔道
6) 跑馬地黃泥涌道近聖保祿小學對面
相傳有第7支的界石,座落於馬己仙峽道17號附近,據了解在2007年一次斜坡工程中人為地被移除。但文獻記載這界石最早出現於1929年,而非6支界石的1903年。同時,筆者發現2003年漁護署出版的【爐峰】一書中亦沒記載傳說中的第7支 (未被移除前出版),所以為這支界石的真正角色/ 功能增添了一點神秘色彩。
是次行程可謂非常可觀,除了“kill標”般尋找界石,更是沿當年維多利亞城界線走一次,而更意外地找到非常多的香港本土歷史文化遺蹟,可謂活生生的城市定向目標遊。
是日路線:
堅尼地城臨時球場-西寧街-卑路乍街-科士街-士美菲路-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旭和道-克頓道-寶珊道-干德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徑-寶雲道-司徒拔道-藍塘道-成和道-黃泥涌道-禮頓道-高士威道- 興發街
尊重自身居留地的歷史風物,才有資格稱得上是這個城邦的公民。與其花精神擦鞋;花時間看一些窮兵黷武自鳴得意的“曬冷”軍演,倒不如好好利用額外賺回來的一天假期,走出去看看香港的本土歷史文物,來一個香港深度遊。
分類:社會
Reblogged this on NewsHongKong.
讚讚
Thanks 戴緻賢 in your detail depiction of the city boundary stone markers and the heritage walk routes supplemented with the photos of the stone markers for reference. This is really something I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and should walk the next time I visit HK. Many thanks.
讚Liked by 1 person